《诗经.周颂.维天》里说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河南维天就是于此处得名。
之所以选取《周颂》的“维天”一词作为公司的名字,是因为在我们看来,有周一代,其文化精神,对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周以前,夏奉天命,商崇鬼神,在当时人们的意识里,自然和社会的力量,居于绝对支配者的地位,人,不仅在自然面前,而且在社会面前,都是任由外部力量摆布的客体存在。而经由改朝换代的血火洗礼之后,周人用自已的理性打破了这样的精神桎梏,废除了不人道的人殉制度,而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制礼作乐”,旗帜鲜明的以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代替了神对人的至圣安排。由此出发,至孔子时代,中国人又把“敬鬼神而远之”、“夫子不言怪力乱神”的信条写进了自已的人文经典里,并系统地阐明了“仁”的核心思想。何者为“仁”?仁者爱人也!爱人者,必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宇宙、理解社会,把人的主体地位明确地树立起来,我们以为,这是周人文化精神里最为重要的价值,也是儒家原教旨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虽然这样的理念在此后的二千多年里被后世的统治者曲意阉割、篡改而至于完全南辕北辙,但其精神实质,对中国人的文化心态,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正面作用,不然,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何以历经风雨而不倒、千锤百炼更坚强?
反观西方世界,当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光芒真正开始闪耀之时,中国人已经以儒家的“仁”的思想为鹘的,百家争鸣了不止一个世纪。而接下来,西方世界很快就沉入了神学统治的千年暗夜,直至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开始重新觉醒,人文大家康德还在他的三大批判里论说着上帝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而其时,由宋明理学事实上对儒家人文思想的背叛而引发的自王阳明而始的系统批判,已开始两个世纪了。今天,我们中国人里头总是有一些人,不停地说我们这个民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因为我们连一个象点儿样子的全民宗教都没有,看看人家西方世界……其痛心疾首之状,甚是可笑。二千多年前,我们就以人为本地提出了“仁”的思想,说明,我们的心智之成熟,早已无需劳神明费心了。没有宗教,不是我们的悲哀,而是我们的骄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认知,我们以“维天”为名,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文化旗帜,鲜明地展示出来。“维天之命,以人为本”,是我们坚定不移的信条!
维天之命,以人为本